随着智能机时代到来,手机的各项参数配置被厂商们“卷”成了麻花,卷性能、卷跑分、卷存储、卷屏幕、卷电池、卷快充、卷影像......卷来卷去,有趣的产品越来越少,同质化的产品越来越多,到现在卷成什么样了呢?
如果你最近也在网上冲浪的话,一定会看到各家厂商自研系统的新闻,是的,现在都已经开卷自研系统了!
但这会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呢?会让产品变得更有意思吗?到底谁才是真自研呢?想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需要先知道:为什么自研系统卷起来了。
简单来说,原因无非以下几点:
一是为了摆脱安卓,防止垄断,害怕卡脖子;二是为了布局生态,抓住万物互联时代的红利。基本上用户用了某品牌生态的两三款产品,习惯了这个品牌的多设备交互,就回不去了,可能也不是因为这个生态体验多好,纯纯就是习惯了。
如果生态系统丰富的话,能跟用户牢牢绑在一块,产品越多这个利益也就越多,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。只要生态做得好,蛋糕分配少不了。
这第三嘛,则是为了打造差异化竞争。因为不同生态系统下的体验不同,不同品牌的功能丰富性、软硬件适配等等也就各不相同,差异化竞争才能把友商甩在后面。
好了,既然自研系统已经开卷了,现在是什么进程了呢?先给大家放张表格,大家先简单看下,后面再细说。
话说回来,随着自研系统开卷,各大手机厂商都做了什么,目的又是什么呢?咱们来好好聊聊。
这首先要说的,就是大家熟悉的华为鸿蒙。该系统早在2012年就开始规划,系统国产化的齿轮也从此时开始转动;到了2019年5月15日,谷歌安卓服务GMS对华为禁供,让华为更加意识到自研系统的重要性。
三个月后,在8月9号的开发者大会上,鸿蒙系统正式问世。这时鸿蒙还没有先用到手机上,而是先用到了智慧屏上。
到了2020年开发者大会上,HarmonyOS 2进入智慧屏、智能穿戴、车机等产品,随后在2021年6月2日,HarmonyOS 2及搭载HarmonyOS 2的Mate 40等产品正式发布,此时“搭载HarmonyOS(鸿蒙)的手机”,已经变成面向市场的正式产品。
再往后的HarmonyOS 3、4,这里就不多提了。总体看,本质是依靠华为手机的存量用户来发展鸿蒙系统,由于鸿蒙系统有统一控制中心,多设备之间可以组成超级终端,最终那么多设备互联,促使鸿蒙生态得到扩张。
这里问题来了:都扩张到了什么产品呢?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,华为早些年提出的1+8+N的战略,这里可以做个参考。看下图说话!8指是平板、PC、车机等设备,中间介质是华为Share也就是华为分享,当然现在最能直观体现的是「超级终端」。
这其中,车机部分是一个重要发力点。
华为在芯片被限制后,为了修补营收漏洞、抓住汽车风口等,所带来的鸿蒙OS智能座舱,让阿维塔、极狐阿尔法、问界的人机交互都更智能,比如上车时,手机上 的导航任务会自动流转到中控屏;驾驶时将手机三方APP内的目的地位置信息,通过碰一碰分享到中控屏,下车后车载导航再自动流转回手机,开启步行导航。
说完了车机,咱们再来看下这里的N,其实就是智能家居等设备。
这俩圈儿的中间写着一个「华为HiLink」,这个HiLink的称呼现在已经不用了,它就等同于现在的HarmonyOS Connect,代表着与智能家居、其它办公设备等等的智能互联,设备之间有着「协议」这个统一语言。
有了这套体系,万物互联就构建成了,只不过目前智能家居还没真正火热起来,还处于伪需求阶段,导致整个鸿蒙生态依然不够完善。但不管怎么说,这条路子是对的,局也做的大,不得不佩服华为的战略眼光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最近华为手机的问题得到解决后,鸿蒙系统也正式迈入正轨,目前网上已经有了“纯血”的鸿蒙NEXT的真机体验,明年第一季度就会向开发者开放鸿蒙NEXT,不再兼容安卓。
它基于OpenHarmony开发,不再依赖AOSP了,之前的HarmonyOS 2同时支持AOSP的APK和鸿蒙的HAP格式,到了NEXT应用格式就只有HAP了,打开APK文件会出现“无法打开此文件”的提示。
但到底是不是基于Linux内核,这没个准数,个人猜测应该大概率还是基于Linux。
而在适配进程上,据说华为和腾讯合作已经搞定QQ、微信,还有美团适配了原生鸿蒙的应用。现在美团都已经开始招聘鸿蒙APP开发岗位,预计首批支持鸿蒙NEXT的应用大概800个。不过个人认为,小厂在适配上还是有很大难度的。
总的来看,鸿蒙系统开发者最多、最成熟,但比较可惜的是,其它手机厂商由于有竞争冲突,并没有加入鸿蒙OS系统阵营,而是纷纷走出自己的道路,比如新鲜出炉的小米澎湃OS。
在自研方面,小米直接摊牌了:承认了自己是基于安卓更深层次开发的。基于安卓融入自研的Vela系统,并没有说是纯自研系统,与鸿蒙的区别如下图:
说白了,其实这和鸿蒙要走的路径是一样的,底层先从AOSP过渡,保留了安卓最底部的框架来兼容安卓应用,自研的这部分Vela系统,去负责IoT设备之间的互联。至于后续能不能把AOSP代码给去了还不知道,但至少现阶段系统不可能完全脱离谷歌,更不可能不用谷歌GMS,如果吹过头了,谷歌停掉小米的GMS,那海外市场也别要了,就成第二个华为。
众所周知,小米搞系统喊的是人、车、家的口号,这一点从几年前也能看出来。准确来说,其实早在2014年,IoT设备初具规模的时候就开始摸索了,直到2017年正式开始研发,布局时间跟华为其实大差不差,同样以手机为切入点逐步推广生态链设备,可以说是“英雄所见略同”了。
和华为超级终端一样,小米也是用融合设备中心设备球,来进行多设备的连接。Vela系统作为小米自研的物联网嵌入式软件平台,和HarmonyOS Connect一样,有可以万物互联的HyperConnect ,同时AIoT平台200多个品类也向应用开发者全面开放。
而即将“上车”的小米澎湃OS,也必然跟小米平板、笔记本、其它生态链设备一样,在设备互联上有丰富的人机交互。
整体来看,小米迈出这关键性的一步,与华为携手共进,同时又有竞争,能避免一家独大,这是好事,方向对了,那就澎湃起来吧。
除了华为小米,某“珠海小厂”背靠吉利这座大山后,赛道一换,手机虽然沦为附属品,但车机系统直接晋升第一梯队,比如在领克08的FlymeAuto上保留了魅族系统简洁的设计美学,小窗模式和语音助手也很好用,虽说产量小,但他是专门为车机服务的,让车有更好的体验。
这种梦幻联动,让魅族短期内走在了部分友商的前头,但是魅族只有车机系统,没有自研系统,在其他多设备互联方面就是个弟弟。但长期来看,这些不足,让魅族即使有吉利的支撑,前景依然堪忧。
话说回来,其实OPPO、vivo也都开始重视系统,有独立的开发者大会。
其中,vivo在11月1号开发者大会发布了OriginOS 4。个人申请内测体验下来,过渡动画、打断动画确实也和鸿蒙一样丝滑,同时也上了自研的蓝心大模型,但这个系统还是安卓。
真正自研的系统,指的是另一个叫蓝河的操作系统。
官方称「这是由Rust语言编写的操作系统」,这个Rust语言咱是不太懂,但能知道的是:它和AI大模型深度捆绑,能够自动生成桌面,没有虚拟机,直接内核运行,最主要的是基于 Linux/RTOS 的自研架构,不兼容安卓应用,这么看自研成分比普通版鸿蒙和小米澎湃高啊!
但这个蓝河系统现阶段还不会在vivo手机上用,只给IoT产品用,这可能是考虑到自研系统没人给开发App,当然Origin OS还会继续使用下去,和蓝河是非替换关系,而且也没有跨端搭载的计划。
而首款搭载蓝河操作系统的vivo设备,是vivo Watch3智能手表。看样子,是想先在智能手表这类轻型操作系统设备上用,先适配大量中低端设备,32MB内存就能运行,用兼容行业标准协议的“BlueXlink 连接协议”,分布式连接智能家居等场景下的多设备。让它们能够在“蓝河”这种运行大模型的智能化操作系统下互联,嗯,完善生态最后实现弯道超车,想法是好的,但能否实现另说。
最后压力来到黑厂这边,OPPO其实也有一个在去年就已经发布了的智慧跨端系统,叫潘塔纳尔。不得不说,OPPO在起名这方面还是有一手的,名字很好听,生态布局也是有的,但是在整个国产系统体系里走得比较慢,目前还体验不到。
官方说潘塔纳尔属于ColorOS的一部分,拓展了ColorOS作为操作系统的智慧跨端能力,其实本质也还是安卓,准确说是介于操作系统与App之间的产物,好处是开发者接入门槛低,也可以灵活接入各个操作系统,坏处是体验稍差。
OPPO这样做也有自己的小九九:直接做操作系统比较难,而且后续需要吸引开发者持续提供服务。才能有更多用户,而这样做虽然影响了一些体验,但对开发者来说简化了开发难度,目前支付宝、百度地图、美团、QQ音乐这些已经合作上了,最近还搞了个全球创客大赛吸引开发者,邀请开发者参与开发去年开发者大会上提到的,能够情境感知的“泛在服务”。
说了这么多,简单来讲还是跨设备协同,比如车机交互上,手机消息中的地址信息,可以转化成服务推荐卡片流转到车里,通话转移到副驾屏幕上,调用车内摄像头聊天等等。
其实OPPO的布局跟其他家差不多,但是生态丰富不如华为小米、并且起步较晚,还有这自研成分着实是有点少,让人不得不怀疑,这样真的有利于未来发展吗?
总之先保持质疑,看看11月16号开发者大会怎么说,不过很可能也只是迎来潘塔纳尔系统的增强版。
另一个还尚未问世的是荣耀的MagicOS 8.0,据说用的是荣耀自己做的自研微内核,所以应该跟小米一样,也是基于安卓的同时加上自研的嵌入式系统,预计11、12月就会发布,马上就能揭晓答案。
总的来看,这么些系统最终还是绕不过一个尖锐的话题:到底谁是自研,谁是非自研,这个问题从上古时期讨论至今,压根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,因为这要看自研的成分,以及评判自研的标准。
那我们再来看下视频开头的表格,如果判定标准是“去除AOSP代码、与安卓不兼容、建立新系统生态就是自研”。如果从这个角度讲的话,那华为鸿蒙NEXT、vivo蓝河系统是自研,普通鸿蒙和其他厂商的所有系统都是非自研。
如果判定标准是“加入了自研微内核就是自研,不管去不去除AOSP代码”,那在华为鸿蒙NEXT、vivo蓝河系统的基础上,再加上个普通鸿蒙、小米澎湃,这几个都是自研(荣耀未发布暂不讨论),其他都是非自研。
如果判定标准是“完全用自研内核,不基于Linux才是自研”,那全军覆没。
当然还需要注意一点,从宣传上来讲,如果用了AOSP代码,但其他部分自研了,从中文语言的角度严格来讲,确实也可以称之为“自研”,只不过只能算是“半自研”,或者说“轻自研”,但你不能说“他不是自研”。所以,大家现在懂什么是自研、什么是非自研、什么是纯自研了吗?
最后我还想多聊两句(纯属个人观点,大家看完图个乐呵就好)。其实关于各大厂商系统的未来,我们也可以通过投入成本展望一下,自研操作系统必然要投入大量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承担较高的研发成本和风险,像之前诺基亚的Meego、三星的Bada、黑莓的BlackBerry OS,以及Firefox OS都是失败案例,我们就不多提了。
而成功案例中,比如安卓团队从2003年10月成立到2008年正式推出1.0版本,花费了5年时间。而谷歌在2005年收购安卓时,花费了5000万美元。而鸿蒙,在华为2021年的开发者大会上,余承东曾透露,鸿蒙系统研发和推广费用已经超过500亿元。
怎么说呢,其他头部手机厂商也有一定的技术和财力,但或许不会像鸿蒙那样投入这么多费用,最终谁能坚持到最后也还有待观察,只是从进度和生态丰富程度上看,鸿蒙的势头更猛些。
当然我只是一个普通消费者,在这方面,开发者可能更有发言权,于是我又去采访了公司的一位开发者朋友。
他告诉我,新的自研系统最大的问题必然不在技术上,而是生态上,只有足够多的开发者,才能撑得起一个系统,才有足够的生态体验 ,而让开发者重新适配新的环境,重新开发应用,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。硬件开发商凭什么给你写驱动?应用开发商凭什么愿意开发应用?或许那些知名软件可能先达成合作伙伴,但也是为了先入局为了自身利益。
那其他软件开发商呢?普通开发者呢?一名普通开发者凭什么愿意给你这个平台开发专属应用?这些都不是技术问题,而是社会学问题,谁能把自研系统做成功,受自身吸引力、推广等多方面因素影响。像鸿蒙NEXT就是在告诉开发者们,平台的基础打好了,可以来适配了,演示机都适配了二十多个应用,连腾讯都来做出了微信最基础的通讯录和聊天功能,你为啥不来适配。
而小米在IoT平台品类多、生态链完善,自身有硬实力,如果想要开发IoT方面应用是首选,至于Ov等其他厂商,虽然参与了这场混战,但能给到开发者的收益,显然是不如华为小米的。
假设你是开发者,你觉得新系统是片蓝海、有商机,那也不会选择起步晚、生态品类少的厂商,高情商的说法是:不同厂商走的是不同赛道,同是开发者的我们,可以选择不同的赛道,跟着不同的厂商吃肉,大家都有着光明的未来。
总的来看,自研系统百家争鸣,但好戏才刚刚开始,想要真正普及开来,对厂商来说是任重而道远;而对消费者来说,一方面能够在生态的互联互通中,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,另一方面也将影响着未来消费者的购买决策。以前是一家一个UI,现在一家一个OS,看起来就比较割裂,如果说以前买电子产品靠的是参数比较,那么以后,系统生态将成为选购时优先级最高的关注点,对此你怎么看呢?